初熟的果子 展覽論述 (文/呂迦諾)

「噢,我記得,我記得曠野的那天,還記得那天的十二個籃子,裝的是我當時的午餐,沒錯,就是大麥餅!那時逾越節近了,聽說有個男人可以創造神蹟,當時應該有五千人參加吧。隨著天色漸晚,我也有點餓了,但突然曠野中傳來了慌張的聲音說道:『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哈哈,我永遠記得安德烈那慌張的樣子,更是忘不了那個獨自上山的男人。」
聖經中有個概念叫做「初熟的果子」,指的是農作物收割季節中首次成熟的果實,那是最珍貴的第一批收成,而基督徒卻會選擇將它們獻上,以此作為對神的感恩,所以初熟的果子的意義就是信心的獻上。上述的故事是聖經《五餅二魚》的故事,孩童的午餐對他而言正是他的初熟的果子,孩童分享了他僅有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然後耶穌就行神跡填飽在場的所有人。這五餅二魚無疑是當下孩童手中最珍貴的食物,當時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餓了,他大可以選擇自己吃了,又或是只分享給自己身邊的人就好,但他卻選擇了獻給耶穌,儘管當時連門徒們都覺得不可能僅憑這五餅二魚就能填飽現場的五千人,但孩童仍選擇了給予,也因著他的信心使得耶穌能夠親自的來剝餅,也才有了這個神蹟的發生。故事中孩童的給予蘊含了三個事情,一是食物對於是他珍貴無比的存在、二是孩童是否願意將它分享出來、三是孩童是否相信會有奇蹟發生?所以,初熟的果子其實是個信心的挑戰,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獻上。
早在上古時期,亞里斯多德就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個主張在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尤其是20世紀的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就特別關注「他者」(法:l’autre/英:the other)的概念,強調我們不應將他者視為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對象或工具,而應該意識到他們是擁有主體性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意識和經驗。他者的存在不僅僅是相對於自我而言,而是獨立且有價值的存在。在《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一書中提出「存在就是外在性(Existence is exteriority)」的觀點,提到:「存在的真理不是存在的形像,不是關於存在之本性的觀念,而是一種置身於主觀場域的存在。」。強調存在與他者的關係是一種外在的連結,我們的存在並不僅僅是個體的存在,而是與他者和外在世界的交互作用和聯繫,當我們彼此面對面時,他者的主體性和價值就會被突顯。不可否認的,我們的存在與他者緊密相連,要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與他人分享,這需要的是善意和勇氣。
( 展場全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往往盛行,我們往往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忽略了他者的需求和感受。然而,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難道只是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已嗎?藝術創作的生涯中,獲得作品的初熟的果子是多方面的,而每次的創作都如同初熟的果子般珍貴。這些果子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收穫,更是他者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媒介。藝術家之於創作就如同故事的孩童般,因自身的信念而有作品的產出,也透過展覽與他人分享成果。然而,若作品是信念,展覽是分享,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是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呢?本次展出以「信念」、「分享」、「期待」的價值,分別探討初熟的果子的意義,藝術家通過作品與他者展開連結,表達自己對於世界和他者的思考,探討藝術家與他者之間的連結。
展覽「初熟的果子」以繪畫、裝置、版畫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對於初熟果子的探討,當中藝術與哲學上的關係是從形上學到現象學的思考路徑,並以20世紀的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l’autre)哲學作為展覽架構,藝術家們的作品分別從內容、形式、感知情境,探討對於初熟果子的期待、信念、分享的思考,也探討了自我與他者的不同關係。展透過展牆顏色的不同,分別象徵初熟的果子的不同意象,意義上包含了自我與他者的探討、形上學與現象學的思考,藝術家們透過作品,分別探討面向的初熟的果子。由展場動線可見牆面是由綠到橘的分布,這是象徵的是果實的熟成的過程,使整個展場就像是一顆初熟中的果子,展場牆面以「綠色」、「黃色」、「橘色」、「棕色」的色漆上色,綠色,是象徵果子新生的狀態,是藝術家對於自我探求。黃色,是象徵果子半熟的狀態,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探討。橘色,則是以他者為目的關照。棕色,則是象徵果實的蒂頭,思考的是果子的養分來源。
(圖1) 初熟的果子展場平面分析圖
展場動線以逆時針開始(圖1),從藝術家游蓁楡的裝置作品開啟自我存在意義的探討,展覽也由此展開,便進入了綠色牆面的展區,此區的作品是對於自我存在的不同探討。藝術家廖家翊的繪畫作品,以《遊戲室》作為內心空間的想像,將此空間視為自我創作的前置「儀式」。藝術家王姵棋的繪畫作品《尋光小鹿》,是將自我的內在比擬為一隻小鹿,是期許並安慰自己的過程。藝術家莊喬媞的繪畫《如鹿切慕溪水》,畫的是想像中的抽象風景,並將其比擬為自我的天堂,是自我從期待到滿足的過程。
( 展場一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接者便進入黃色的展牆區域,他者開始與自我產生了關聯,此區是自我與他者間不同面向的對話,包括了自我與勞動、自我與自然、自我與社會、自我與物。首先,是自我對於自然的關照,當他者是自然時,作品的主題對象便是風景與植物,藝術家李彥蓁的作品《沙洲》,透過金門遊歷的體驗,將風景以銅版腐蝕的版畫的來展現。藝術家劉昕宜的繪畫系列作品《花戲》欣賞植物隨著光線、水氣、溫度等因素的細微變化,從觀察自然之物的生長環境與生死循環,體驗人與自然的共存的感恩。接者,是自我與自我勞動的探討,我們勞動的目的究竟是為何?藝術家張浩強的裝置作品《藍圖 – 12 days Walking》以每天行走的累積化作單一的銅片,使其組合成為果子,認為行走就是一種獻上祭物的過程,進而思考自我的勞動與上帝給予的問題。然而,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的勞動終究是在社會當中發生,而展覽接者就進入了自我與社會的議題探討。
( 展場一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藝術家林宏信的繪畫作品《Scanning》,以「晃遊者」(Flâneur)採取一種匿名旁觀的姿態,對這城市進行觀望、體驗、幻想、晃蕩的各種思考。藝術家李承道的繪畫作品《漫尬盆栽ManGaBonSai》透過疫情感悟道與人的連結、自由一件件被剝奪,認為藝術能夠偉大,這個時刻應該帶給人力量和希望好似一株進入溫室的植栽,用自己的方式休養生息。接著,他者以「物」的方式出現,便開啟了作品與物性的探討,藝術家呂迦諾的繪畫作品《迴旋》,以畫布尺寸本身的對應關係,以繪畫的物性與幻象呈現觀者與作品的關係,並且透過顏料痕跡顯示作者自身的勞動感知,作品透過行動繪畫與低限藝術的結合,將自我與觀者的感知同時呈現。
( 展場一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接下來,隨者對於物性的觀照,作品對話的對象也逐漸由自我轉為他者,然後逐漸上綱對於他者的關照,便進入了橘色的展覽區域。藝術家莊道明的繪畫作品《亞伯的敬拜》以撕繪畫的方式來呈現,在展期間讓觀眾透過撕下畫面上的紙膠帶,逐漸改變作品的視覺樣貌,象徵上帝的靈正於淵面黑暗之上運行創造的狀態。藝術家齊簡的裝置作品《果子 230814》,將鋼球旁安裝明暗漸變相是呼吸節奏的閃爍燈泡,參照哥林多前書 15章20節:「現在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的人初熟的果子。」以及23節:「只是各人要按著自己的次序: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人。」說明「初熟的果子」意味著藉耶穌的獻上。藝術家蔡三行的裝置作品《初熟果子》以珪藻土的物理特性與觀者互動,作品透過噴水召喚出底下未知的顏料,如呼吸般慢慢淡去、等候下次的吐納、甦醒。隱喻生命歷程皆如每一格獨一無二的刻痕。
( 展場一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最後,本次展場開放了後台的工作室區域,由棕色的門進入較隱密的空間見,此位置象徵的是初熟果子的果實的蒂頭,然而,它究竟相連到哪裡呢?藝術家曾慧冠的繪畫作品《公主娃娃》系列,認為《聖經》中的每一位公主都有一個故事,而夏娃便是第一位公主,作品透過小女孩形象與童話故事的思考,也作為本展覽書寫的五餅二魚故事中的孩童的象徵,也是本展覽對於初熟的果子的最後的認同提問。
( 展場一景 攝影師 蔡玉雲 )
「噢,對啦,還有那兩條魚!那天我們都吃飽了,他就這樣填飽了五千人的肚子。我一直在想,他為什麼可以一直剝,一直剝,怎麼剝都剝不完呢?對了,你今天也有帶午餐嗎?你的午餐是什麼呢?你願意分享給我們嗎?」
展訊:初熟的果子 聯展
展期:10/23(Mon)-11/12(Sun)
參觀時間:13:00-20:00
開幕:11/4(Sat) 15:00
開幕座談會:11/04 (六) 16:00 
與談人:陳貺怡、劉品毓
主持人:呂迦諾
地點:霧空間 (士林前街94號)
策展人:呂迦諾
展出藝術家:
王姵棋、李彥蓁、李承道、林宏信
莊喬媞、莊道明、曾慧冠、游蓁榆
劉昕宜、廖家翊、蔡三行、張浩強、齊簡
(展覽紀錄 攝影 / 劉昕宜)

相關文章

「畫出這些故事,找到自己的樣子」想描繪自己的掙扎,但不想被揭露,為了逃離現實所以我隨筆創作了的狐狸角色。日常的瑣事變成了現實之間的糾結,而狐狸則成了隱藏在幸福外表之下的寄託。

2024.03.09

親愛的朋友,我想送你一座森林當作謝禮,
裡頭有關於我們的故事, 有我想對你說卻遲遲未寄的感謝信。

2023.08.23

因喜愛而起步,因持續投入找到更多樂趣與可能。過程中大家累積了想法,將想法雕刻成作品,作品累積出能量,藉由這次展覽將創作的能量分享給大家。

2023.07.03

時間面向各異,我們嘗試以純粹的方式獨立進行,盡可能把錯綜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得存在這世間的人生都有其合理性,我們存在,以此證明。

2023.05.01

外在世界的全貌,透過一千雙眼睛就有一千種樣貌,因此⋯或許透過拾取記憶碎片的拼貼手法,是我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的途徑。

2022.04.14

科幻就像是現代的神話,在這些虛構的科學幻想裡,總能看到人們正在現實中面對的課題或未來即將到來的變動,進而形成了某種虛實交錯的微妙關係。

2022.04.04

我想帶領觀者想像、拼湊奇幻場域的全貌,觸碰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反思自我與療癒的本質。

2020.06.10

有任何問題或合作意願,歡迎來信通知
fogspacestudio@gmail.com